<meter id="pt50p"><wbr id="pt50p"></wbr></meter>
    1. <meter id="pt50p"><wbr id="pt50p"></wbr></meter>
        <s id="pt50p"></s>

          我的文學十年 | 贠淑紅:登山望秋月,清輝了如雪

          (2022-10-01 16:26) 5976091

            開欄的話

            黨的十八大以來,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,取得了歷史性成就,實現了歷史性變革。這十年,對于漫漫歷史長河是短暫的,但對個人來說,十年總是具有特別的意義。在黨的二十大即將召開之際,江蘇作家網和《江蘇作家》開設“我的文學十年”專欄,邀請5位80后作家、批評家、文學編輯和文學組織工作者,暢敘“我”與時代共前進的文學十年。這十年,見證了他們在文學之路上的成長、成熟和取得的成績,也讓他們在領略文學風景、參與構建新時代文學畫卷的同時,不忘初心、堅守理想,用對文學的虔誠之心、感恩之情,為江蘇文學的美好未來作出了自己的貢獻。

            第四期推出的是青年編輯贠淑紅的文學十年:《登山望秋月,清輝了如雪》?!?/p>

            

            選擇一種行當作職業,往往會有點宿命的意味在里面?;蛟S是因為小時候的閱讀,哪怕只是課本、幾頁薄薄的過期雜志,給自己貧瘠的少年時期帶來關于遠方生活的想象,畢業時,盡管人們對編輯略有微詞,自己還是欣喜而滿足地選擇了它。一轉眼,已十年有余。若是給時間描畫刻度,在編輯的日歷里,不是以年月論,刊期數字當是更為具體形象的方式,等編校到每年第六期時,便意識到,一年又快過去了。十年,便是六十期,若算上增刊,可再加上二十期。倘若三十本打成一包,那也不過兩三包的量,但它們卻如一方戲臺,包羅著十年的文學風景,也隱藏著我十年的蹣跚足跡。

            

            

            初到《鐘山》,便知是走進一棵大樹之下。來到“新寫實”小說、“新狀態”文學等這些文學史上重要思潮的策源地,其興奮不言而喻。再進一步了解刊物,看到眾多大家名篇,折桂數屆魯獎,內心存了隱秘的驕傲,也有些忐忑。承蔭這棵大樹,當時刻牢記期刊的榮譽、作者和讀者的信任,須不斷向前輩學習,認知刊物傳統,踐行辦刊宗旨,不斷追求優秀作品。我記得剛入職不久,就恰逢刊物組織的江南筆會,幾天會上,數十位國內著名批評家的對話前沿深入,對我來說仿佛又打開一扇通往文學縱深之地的大門;隨后約稿時,我試著同著名作家張潔聯系,比較冒昧,但很快她就把自己的新長篇《靈魂是用來流浪的》給了我們,這無疑是巨大的鼓舞,至今銘記。對我來說,有這樣好的一個開端真是幸運,正因此,我也逐漸認識到作為編輯,不能僅是做稿件的搬運工,而是要更多地去思考、傳承刊物的定位、文學的價值,乃至推動文學的新潮。十年里,《鐘山》這個平臺,給了鞭策我向前的壓力和動力。

            與此同時,多年來我不僅有幸先睹了眾多名篇佳作,更是由于本職工作得以飽覽文學長河流淌的原生景致。人常說生活如大海,來稿浩繁,每一頁紙上呈現的都是在大海沉浮的百態人生。前面說編輯的重要任務之一是追逐有好人物、好技藝、好見識、好情感的好稿子,除了組約稿件,還須看大量的來稿。我把在編輯部里拆閱稿件,看作是編輯獨有的福利。這里面不僅有沙灘拾貝撥云見山的驚喜,也可見出文學基層的生態樣貌,以及隨著時間流逝所發生的細微變遷,其中不少或許難得適用,但其對生活一角的發現描摹也會有獨特的世情呈現。在堅持文學審美、刊物原則之余,更坦然更開闊地去尊重書寫的多樣性,尊重作者的表達熱情,是我另一種收獲和成長。

            這十年里,有幸有一眾青年作家相伴刊物前行。2014年起我們開始舉辦全國青年作家筆會,黃詠梅、徐則臣、孫頻等均參加過首屆,早已是文壇重要力量。在去年我們對新世紀二十年來的文學盤點中,參加過筆會的青年作家、青年詩人中有不少都名列榜單。2019年開始,我們還專門面向青年作家設立《鐘山》之星文學獎,其中有獲獎者斬獲今年魯獎。“不薄名家愛新人”,這是刊物的理念,也是我這十年里的深切體會。當我們編輯“南京小青年”專輯時,當我們與90后、00后作家就文學的主張和理想交流時,青年的真誠、沉思和敏銳帶給我強烈的感動。老主編徐兆淮老師從前到編輯部,多次和我們叮囑,要與作家交朋友,發現新的作家,特別是青年作家是做編輯的題中之義;他在文章中動情回憶自己和作家們的書信交流,坦誠而有意義。確實,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,有如此多又優秀的心靈為師為友,是編輯之幸。

            這十年里,期刊的新媒體建設發展迅速。我們最早建設了官方網站,也較早開設了微信公眾號?,F在看公眾號上我最初的編排,著實粗糙。但看今日,公眾號講求欄目的設計、原創內容的制作,已使之成為展現期刊品格、內蘊,補充期刊呈現形態的重要陣地。比如我們目前著力開展的“讀者年”活動,大幅增進讀者評刊;比如我們增設回眸欄目,重溫過刊經典;再比如文圖之外,還制作有關的視頻、音頻等等,公眾號儼然已成為期刊一個有效的延展平臺。雖然10萬+的流量不敢太多奢望,但將好的作家作品努力推介給更多讀者,同是編輯之責,立體的個性的融媒體仍是我們未來不懈努力的方向。

            回想我的十年,恰逢中秋。記得有一年秋曾夜登紫金山,至西馬腰時,抬頭望見山頂月大如輪,月中丹桂清晰可見,月華清亮,如水霧般籠罩山林,她誘惑著我踏上石階繼續攀登,仿佛要步入碧海青天,向著廣寒宮登堂入室。此時我想文學就如同那輪明月,高懸在頂,散發著迷人清輝,惹得作家歌詠不休,也同樣吸引著編輯琢磨,十年不足,畢生以往。

            

            贠淑紅簡介


           贠淑紅

            贠淑紅,女,1983年生,任《鐘山》雜志編輯,組發多篇當代重要作家作品,數十篇為重要選刊選載,榮獲第七屆紫金山文學獎文學編輯獎多項編輯獎項。

          在线免费视频观看无码,在线免费视频黄,在线免费视频伦,在线免费下载污视频,在线免费性爱视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