會場
江蘇作家網訊 2022年11月12日下午,儲福金長篇小說《直溪》研討會在常州金壇區直溪鎮舉行。會議由省作協和常州市委宣傳部主辦,中國作協黨組成員、副主席、書記處書記吳義勤,中國作協副主席、江蘇作協主席畢飛宇,中國作協主席團委員、創研部主任何向陽,江蘇作協黨組書記、書記處第一書記、常務副主席汪興國,黨組成員、書記處書記、副主席丁捷、賈夢瑋,金壇區委常委、宣傳部部長朱霞,以及編輯、批評家等20余人以線上、線下的方式出席研討。研討會由丁捷主持。
儲福金是江蘇50后代表作家之一,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文學創作,著有《心之門》《人之度》《細雨中的陽光》《黑白》等14部長篇小說,《石門二柳》《裸野》《人之度》《彩·苔·愴》《紫樓》《棋語》等百余篇中短篇小說,曾獲莊重文文學獎、江蘇省政府文學藝術獎、紫金山文學獎等多種獎項。本次研討的作品《直溪》是儲福金推出的最新長篇,曾入選2022年省委宣傳部重大題材文藝創作重點項目。
吳義勤
“儲福金是我非常喜歡的一位作者。”吳義勤在講話中說,儲福金是令人敬重的勞模型作家,作品風格清淡,為人溫和低調,這可能也導致他沒有得到充分評價,始終處于不溫不火的狀態。關于《直溪》,吳義勤談了三點感受:小說特別注重傳達對人生的復雜感受,用主人公的內心視角去關照、去審視現實的掛職經歷,有自我的成長,有內心的苦悶;特別注重對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探索,這種探索與作者解剖社會和解剖人性的努力相呼應,通過隱藏的人物前史和敘事殘余進一步打開了作品空間;《直溪》整體清淡平和,借助下棋、創作、回憶三個層面,帶領故事向更高的哲學層面突圍。
汪興國
“儲福金的作品有著鮮明的藝術風格。”汪興國指出,《直溪》是儲福金對長篇小說這一體裁的大膽突破,作品很好地處理了三種關系:一是“長與短”的關系,通過縝密的結構、出色的語言、獨特的手法、深刻的哲思,將看上去可以用中短篇容量講清楚的故事,圓融地變成一部長篇文學精品。二是“虛與實”的關系,現實中的直溪搖身一變成為作品中故事神秘的發生地,雖承載著實在的人物、事件,又顯得朦朧模糊,虛實交織;三是“內與外”的關系,以獨特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將宋正明的內心獨白、所思所悟推向“更寬更遠更具色彩”的人性與人生。
丁捷
賈夢瑋
《直溪》首發于《鐘山》雜志2022年第5期?!剁娚健分骶庂Z夢瑋與儲福金認識多年,在他眼里,“儲福金的文學戰略定力非常好。”儲福金是有著自己的美學追求,中國傳統的留白藝術、虛寫實寫在他的作品里有很明顯的體現;他把宗教引入文學,以幫助文學更好地認識生命本體意義。
朱霞
“我曾掛職過的金壇縣/那里有一個直溪鎮/與小說這兒的直溪/沒有任何關系。”
何向陽
胡平
汪政
《直溪》以如云似霧、亦真亦幻的自白開篇,延宕開來,漫延為故事全篇的整體基調。“小說在現實世界的直溪之上構筑了一個獨立的、獨特的、優雅的、完整的藝術世界。”何向陽說,“整體感受到《直溪》充盈著一種水汽”,把虛的部分和實的部分串聯起來。“他寫生活的搖曳、動蕩、翻滾、變幻、奔涌、凝聚、飄散,在思想和感受浮現的瞬間,所有的感官都打開了:他的呼吸、他的心肺、他的熱血、他的精神、他的意志、他的情感,一切的一切都填滿了。”
中國作協原創研部主任胡平同樣關注到《直溪》中的“水”。他注意到,開頭寫衛生間抽水馬桶漏水,這是寫實,寫實的開頭關系到人物的生存狀態;滴水的聲音又和下文直溪縣里沿著縫隙往下流淌的溪水聯結、呼應,兩個不同的時空節點通過“水”在人的意識中被打通了。
省作協副主席、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汪政用“不聚焦”來概括這種閱讀感受。“他的人物、他的情節、他的思想,都給你一種朦朧的、不真實的感覺。”不聚焦的鏡頭由誰來調節?“我覺得是讀者。你要聚焦哪兒,你自己去調整,因此每個人都有對焦點的理解,在閱讀的同時參與到作品的創作中來。”
賀紹俊
張陵
梁鴻鷹
通過虛虛實實的交融互嵌,小說的豐富性被一點一滴地建構起來。“這是一個無窮大的故事”,沈陽師范大學教授賀紹俊分析認為,小說中至少包含三個故事文本:第一個文本是小說主體,也就是宋正明來執行人口普查工作以及和直溪當地人的交往;第二個故事文本是宋正明向林向英講述自己的小說,這和前一文本有重疊之處,是以折疊的方式呈現出來的;第三個文本則是宋正明在直溪之前的前史,也就是他逃離城市的緣由。
中國作協原創研部主任張陵將自己的聚焦點對準了第一個故事文本,他引動“人口普查”這條線頭,將其中折疊的寫實細節一一展開。張陵認為,小說中的人口普查不僅僅起到故事背景的作用,它實實在在地在講述人口普查這個過程,包括宋正明一開始到派出所做什么,統計人口的時候遇到的很多實際阻礙和困難,在這個層面上,《直溪》是建立在對現實生活深入挖掘的基礎上的,“把人口普查這樣很現實的小問題,和國家發展、人性探索交織在了一起。”
從小說時間線來說,這段人口普查經歷是由主人公的記憶承托的;而故事以外,儲福金在金壇縣也有一段現實的掛職經歷。“這部作品是儲福金深挖記憶的嘗試。”在《文藝報》總編輯梁鴻鷹看來,雖然開頭交代小說中的直溪不是現實的直溪,但這個作品就是來自來自他過往的一段生活,小說對鄉村生活、人口普查、農村醫療體系表現得很充分,“這些雖然是個人的記憶,但也為我們國家的一段歷史留下了記憶。”
張光芒
李祥
李黎
事實上,“直溪”之前還嵌套著一層更深的記憶,南京大學教授張光芒和《鐘山》編輯部主任李祥恰恰將聚焦點對準了這個賀紹俊口中“直到最后也沒有打開的”故事前史。“儲福金寫直溪,其實每一筆都是在寫城市。”李祥說,他寫他在直溪恢復了一些東西,比如說視覺、聽覺、嗅覺,比如生命力、意志力、社會意識,這些恢復的東西可能恰恰是他在大城市里失去的和遮蔽的。將直溪的經歷與隱晦的前史對照閱讀,張光芒特別提醒小說中的四次“封禁”:第一次是宋正明到直溪以后發現直溪的簡單和豁達,突然對人生和生命有了新的感覺,封禁開始融化;第二次是由女孩季媚身上豐富鮮活的魅力、誘惑力引起的;第三次是開始意識到林向英是女人,開始感到對生活的熱愛。最后一次則是結尾在盾山云峰,宋正明終于擺脫了自我的心魔,重新與社會的真實性建立聯系,封禁的東西開始釋放,“直溪的經歷和追尋貫通了宋正明的整個生命”。在這個意義上,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副總編輯李黎認為,“這部作品其實是一個直奔人生本質問題的作品。”
吳秉杰
周韞
宋嵩
“這可能是這代人用他們的生命經驗和情感經歷熔鑄出來的一種結構,而獲取能量最終是在結構里面。”正如李祥所說,向生命本體的追問過程并非空蕩蕩的抽象領悟,而是充滿情感性的人生歷程。提及《直溪》的情感性,中國作協原創研部主任吳秉杰認為,這里面的情感有一種外溢效應,有平行,有偏離,情緒、情思、情誼,都是圍繞情感的東西和人生的問題進行的。省作協創研室副主任周韞更將其看作一部非典型性浪漫小說,與古典浪漫小說不同,《直溪》里的感情雖然是真摯的,但并非是專屬的,是熱烈的,又是理性的,是自由的,又非無所顧忌放縱的。
“命運之大,他最后要化解成一種禪味。”梁鴻鷹說。但在儲福金這里,頓悟仍然不代表完全的清晰和固化,仍然縈繞著一種回環往復之美。聯系到儲福金對圍棋的癡迷,《長篇小說選刊》副主編宋嵩將這部作品視作古代“爛柯”故事的變形和擴充:宋正明在直溪生活的期間,對直溪以外的社會生活變化渾然不覺,到最后才恍然“鏡里顯現是一個半白頭發額紋深深的老人”。小說中第二次讀書會上朗讀的小說風格荒誕,與宋正明在直溪的經歷相互參證,“在直溪的經歷仿佛就是一個夢。”
“其實也是我們人生的某種生活的方式。”復旦大學教授郜元寶說,“有時候他覺得靈光一閃,似乎看見了人生的真相,但是很快又被覆蓋,然后再有機會又靈光一閃。在平庸的日常的人和哲學家之間相互切換,就構成了我們人生的模式,也構成了小說的一種構造。”
韓松剛
何同彬
陳福民
王彬彬
“《直溪》是一部非常典型的‘江南’小說。”在省作協創研室副主任韓松剛看來,無論是水的元素,或是詩意氛圍,或是充滿自然美、情感美、人性美、語言美的藝術審美,小說都呈現出典型的“江南”意味。這也是一部特色鮮明的江南小說,“以佛治心、以道治身、以儒治世”,“三種思想構成了《直溪》這部小說思想的一種復雜性。”
《直溪》是儲福金在自己70歲這一年推出的最新長篇。而縱觀儲福金的創作人生,汪政形容為一個“正反合”的結構:從江南小說寫起,到專注圍棋小說系列,再到《直溪》回歸江南。
放到儲福金的作品序列里,《揚子江文學評論》副主編何同彬認為《直溪》可以看作是從他的上一部小說《念頭》中生長出來的,小說由宋正明各種念頭擴張漫溢而成,“它可以稱為記憶之書、生命之書、愛欲之書、逃逸之書、精神漫游之書、社會批判之書。作品犧牲了小說故事的完整性、戲劇性,留下了大量空白、中斷、囈語、敘事殘留,意味深長,發人深省。”
“相對以往那種偏于抽象或偏于玄學的寫作,《直溪》試圖用半真半假的方式整合人的內心,整合社會經驗,顯示了作者求新的勇氣。”但中國社科院研究員陳福民仍不禁疑問,“《直溪》再往前走一步,它會變成什么?”
參與研討的很多專家和儲福金認識多年,研討作品之余,也補充了儲福金的文學面貌:儲福金熱愛文學,喜歡中國傳統哲學,對待文字十分認真,很早就萌發了對理論問題的興趣……“他好像思考的特別多特別深。”但另一方面,省作協副主席、南京大學教授王彬彬又感到,“那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好像特別能夠引起他的審美興奮”,而特別高明的作家,是應該善于表現自己對生活的困惑和迷茫的。
“我這幾年寫的越寫越少了。”儲福金在答謝詞中感慨自己不知道以后還會不會繼續寫作,“人生其實有一點就是慣性,有一點能活下去覺得有點意思的事很重要。”之于儲福金,寫作在生命中具有重要意義,而金壇那段掛職經歷同樣在他的生命中占有很大分量。在談到創作的內向性,他說,“真正的生活其實只有先反映到自己的內心世界,內心有多大,你表現出來的東西就有多大。”
“感謝儲老師為我們帶來了好的作品”,畢飛宇在總結發言中回憶了自己和儲福金的交往。隨著交往日深,畢飛宇在溫和的儲福金身上發現了不那么溫和的一面:一是酒量深不見底;一是進入圍棋這類智力競技活動時,儲福金“可以說六親不認,殺氣極重”。“作為作家的儲福金是局內人還是局外人?我的判斷,作為作家的儲福金是局外人,他以旁觀者的身份,以微笑的表情,不太聚焦的目光,稍稍帶一點分神的姿態,向我們傳達別人的情緒、別人的態度。”最后,畢飛宇表達了對儲福金的祝福和期待,“我堅信深不見底的儲福金不可能在70歲見底。也許有一天福金發一發少年狂,我們會看到一個完全陌生的鐵血梟雄式的小說家儲福金。”(俞麗云)